我市“长城讲堂”第二讲开讲 激活文化遗产时代生命力
发表时间:2025-10-11
我市“长城讲堂”第二讲开讲 激活文化遗产时代生命力
近日,“长城讲堂”系列活动第二讲在我市举行。本次讲堂以“烽火千里:甘肃的汉塞”为主题,特别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馆员担任主讲人,带领现场观众与线上网友走进甘肃汉塞的历史深处,解锁汉塞背后的军事智慧与文化价值。
作为长期深耕甘肃长城考古的专家,张俊民结合数十年田野考古经验,从“甘肃汉塞的分布与特点”“汉塞的军事防御体系”“汉塞戍边生活”三个维度展开讲解。他说,甘肃作为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,境内汉塞东起天水、西至敦煌,串联起河西走廊与黄土高原,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军事屏障,更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交流的“文化动脉”,其“因地制宜、因险制塞”的建造理念,堪称汉代军事工程的典范。
在讲解汉塞防御体系时,张俊民通过考古现场照片与示意图,生动还原了汉塞“城、障、亭、燧”的层级布局。他讲到,甘肃汉塞的燧台多建在制高点,士兵通过“举烽、燔燧”传递军情,最快可实现“千里信息一日达”,这种高效的通讯方式,体现了汉代工匠的非凡智慧。同时,他还分享了近年在甘肃悬泉置、肩水金关等汉塞遗址的考古新发现,比如出土的简牍文书,详细记录了戍边士兵的粮草补给、兵器维护与日常训练,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到两千多年前戍边将士的真实生活。
本次讲堂同步开启线上直播,吸引超8万人次观看,不少观众表示,通过专家的讲解,不仅读懂了甘肃汉塞的历史价值,更对长城“多元一体”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理解。
上篇:
下篇:



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13号